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简介


1、基本情况

       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简称新农院)由西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省农牧厅、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共同申报,201312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复同意成立,是第二批获科技部、教育部批复成立的研究院。

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现有专兼职人员160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6人,占机构人员比例的3.75%。分别在甘肃陇南、甘南、天水、定西、白银、武威、兰州、平凉等地共建成分布式服务站、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综合示范试验基地等农村基层服务基地20个,总规模达3万多亩,为甘肃省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资源基础。


2、机构设置

       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采取“1+5”的组织机构,下设1个实体综合办公室,甘肃特色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职业农民MBA教育中心、乡村文旅产业规划与设计中心、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5个业务中心。具体组织结构及职能见下图:


3、主要职责

     (1)提供现代实用农业技术“一站式”集成服务

以甘肃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农科院相关研究平台为依托,聚焦甘肃主要特色农畜产品以及陇药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集成现代绿色技术,开展保鲜与储运共性技术体系研究、分类定向加工关键技术、现代草食畜产业技术研究,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构建产品质量标准和控制技术体系,促进新产品研发和高值化利用,延伸产业链。


     (2)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现代农业从业者

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甘肃省农科院部分师资力量为依托。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积极组织承接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国培计划”和政府各类委托培训计划,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开展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培训,农村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做出贡献。


     (3)提供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乡村建设、文化和旅游资源挖掘与传播、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开发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传媒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依托。围绕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开展甘肃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传播优秀乡村文化;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构建全省乡村旅游建设标准。


     (4)开展农村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评价、农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以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为依托,引导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咨询;甘肃实用村庄清洁技术集成示范;组织制定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标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治理;甘肃各县区农村实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发与实施方案制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5)开展脱贫攻坚研究、产业发展规划与转型升级研究、乡村治理、法律咨询与服务等工作

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为依托,开展脱贫攻坚政策绩效评估、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设计、甘肃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政策规划与转型升级;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甘肃农村“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村级组织议事协商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进一步放开农村土地市场、健全“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体系、完善所有权承包权权能内容、探索建立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4、阶段性成绩


       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紧扣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西北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和精准扶贫,承担以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农村土地整理等为代表的涉农科研项目共90项,项目资金2100余万元;已为全省110余家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生产示范基地40多个、生产线20多条,开发的30多套新工艺、新产品,在20多家企业进行转移转化,产值近13亿元;并在环境修复、环境友好及农用生态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开发出固沙抗旱保水系列新材料近20余种并实现产业化,示范推广近50万亩,产值超过1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推广奖励成果3个;在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6次;完成规划、政策建议战略性报告数量90余份;能力提升培训爱农人才20余万人次,为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5、发展思路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使命,统筹校内外资源,以任务带科研、以项目谋发展、以服务求声誉,促进学校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建成甘肃省研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问题的主力军;成为甘肃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技术源头;成为甘肃省各级政府制定三农政策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甘肃省新型农民成长的的培训基地;成为西北师范大学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社会职能的试验示范区。成为带动和引领甘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6、学术带头人概况


       吴建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现为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现兼任科技部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放牧草地生态岗位科学家、世界银行畜牧生产与发展高级顾问、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特聘教授、德国牦牛与骆驼研究基金会董事。

作为首席科学家,项目主持人、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内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专著12部。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发起并主办了包括“首届牦牛国际学术研讨会”、“西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等十届国际学术会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张继: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委省政府专家顾问,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和“555”创新人才,日本三得利医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共甘肃省委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三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西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针对制约甘肃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开展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攻克了多个技术瓶颈和关键问题,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陇南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及省级重大课题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 80余篇),成果鉴定20余项。为全省110余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生产示范基地(线)50多个,成果在20余家企业转化,2008以来,新增销售额近15.0亿元,利润1.5亿元,就业岗位600余人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精准扶贫。

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4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各1项,甘肃省专利技术三等奖1项。曾获全国第四届巾帼发明家创新奖、第四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奖优秀指导老师,甘肃省新世纪巾帼优秀发明者、“五一”巾帼奖、青年教师成材奖、师德标兵、教科文卫系统优秀女职工及兰州市科技功臣提名奖等殊荣。


7、学术骨干简介


冯汉青: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甘肃省生态学协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


王俊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实验室研究人员。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及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Food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等期刊发表SCI收录二区论文22篇(糖化学top期刊论文二区12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项,授权7项;获甘肃省专利三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研究成果“兰州百合多糖结构及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2011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甘科鉴字20110829号)。


马君义:男,博士、教授、硕导,甘肃省药学学会理事,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方法、生物高分子、农林副产品及其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计划、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中央财政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多项;参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省市厅局、学校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甘肃省专利三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项;曾获第二届“兰州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承担《药剂学》、《色谱分析与技术》、《仪器分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天然产物化学》、《农产品贮藏加工学》、《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分析检测技术》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完成的科技作品在甘肃省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特等奖、三等奖等2项。


朱学泰:博士、副教授,硕导,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我国西北地区大型真菌的资源与分类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已发表大型真菌新属1个,新物种9个,新组合6个。


孔维宝: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58-12月赴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爱德华兹威尔分校访问学习。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讲授《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制药分离工程》、《酿酒科学与酒文化》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技术发明专利6项;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完成的6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1项,指导本科生完成的科技作品获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3项,省级特等奖2项,先后获10余项校级和省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令利军: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研究项目26多项,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5项,公开发明专利6项。辅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生物联赛、挑战杯等竞赛奖项;指导学生开展“双创”活动,先后有6项项目获得院校资助。在指导培养高素质生物科学本科优秀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食品微生物与果酒等。


梁俊玉:副教授,国家执业药师,在读博士。从事天然产物化学中药材质量研究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多次获全国和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李西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主要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和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8项,校级青年教师骨干项目1项,完成相关科技成果鉴定4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4部。


张会:博士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小分子药物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药代动力学性质及毒性性质的研究和靶向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及活性筛选。先后参与了重大新药创新项目、863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多项。主持地区国家自然基金及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15余篇。


张晋平:博士、副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工作。主持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


王风霞:博士、副教授、硕导。从事生物高分子化学研究开发等教学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郎侠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反刍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评价、高原生态畜牧业、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牛羊产业链预警省级分析师,国家农业预警联盟理事甘肃省畜草产业体系牛羊遗传资源利用岗位专家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滩羊)评价专家组组长承担和参加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评价、牛羊育种、肉牛健康养殖反刍动物营养调控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者,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省部级奖3项,其他科技奖2项。 主编著作12部,副主编著作8部,参编4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6项。